工作坊结束已有两周多的时间了,其间厚朴老师电话回访了我两次,谈论工作坊结束后我的反思与感悟,谈论我的学习收获。我不敢说我的学习成果是什么,因为学习的本质是人的行为或心理潜能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只能说我有了改变的愿望,期望能进一步提升自己,而这个过程还很漫长。第一次回访时我谈到在工作坊快结束时我突然意识到工作坊的目的似乎是锻炼参与者的领悟能力,是在启迪我们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学习效果受制于每个人的悟性。厚朴老师没有对我的学习做出评判,而是让我查阅一些格式塔疗法的资料。一直没有关注过格式塔疗法,手头缺乏相关资料,也由于自己的懈怠,我没有搜集相关资料。第二次与厚朴老师交流时我谈到自己意识到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为反思自己的教学及以往的学习经历,大多是老师编排一定的问题情景,然后居高临下、像填鸭一样把解决问题的方案告诉学生时,学生没有“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通”的焦躁感,通常像风吹过水面一样很快风过无痕,失去了学习的效果。而当自己置身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主动去悟的时候,就有了学习主动性,同时通过悟学到的东西更能深刻的印在脑海中。我希望自己能有悟的心态去学习,也希望尝试用这种方式去教学。但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去悟,又如何引导别人悟仍然没有头绪。厚朴老师坚持他一贯的原则,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我自己去寻找。我想方设法搜集了一些格式塔疗法的资料,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我们的工作坊就是建构在格式塔疗法基础上!我试用格式塔疗法的有关理论来解读我们的工作坊:
格式塔疗法认为人都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心理咨询的中心任务是帮助来询者充分认识到自我在现实中的存在和感受。由此,心理咨询不求为当事人的困难做解释与指导,而是鼓励当事人主动承担责任,主持自我的治疗与改善。基本目标在于是当事人达到察觉的状态,以及经由察觉而获得更多的选择,及肩负更多的责任。察觉包括:了解环境、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以及能与别人会心接触。我们的工作坊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他的开展原则:均匀悬浮注意和主动参与观察,要求参与者不仅要关注在场的其他人及周围环境,而且要察觉自己的语言、行为,随时分析背后的心理意义,其实这就是让参与者达到察觉状态,因为如果当事人未能察觉的话,就没有改变自己的愿望。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我只是以为这是在引导参与者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剖析,没有看到活动背后的理论基础。咨询员的作用在于,通过与当事人的接触,引导当事人察觉自己的语言动作,去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察觉能力,以及体验当时他们是怎样的人。咨询员的任务就在于邀请当事人积极投入,藉着对人生抱着实验的态度去学习认识自己,并在治疗历程中尝试新的行为,以及注意自己发生了哪些改变。活动过程中厚朴老师 一直在引领我们做这项工作,也起到了预期的效果,只是我没有意识到。活动过程中很多人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产生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等情感体验,我也深深感受到在专业面前的渺小与卑微,甚至想逃避现场,找理由寻求自我安慰,想心安理得的接纳现实中的自己。其实这就是一种“未完成事件”,大多数人都宁可逃避体验痛苦的情绪,而不愿去做必要的改变。从而变得迟钝、无法突破僵局,阻碍了成长的可能性,在活动过程中勇于面对自己的情绪并把它表达出来就起到了治疗的效果。至于如何才能做到顿悟,顿悟的条件是什么,再找资料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顿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需要有效的掌控环境。我需要时间、精力去积累知识,为顿悟学习的实现努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