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梦帆

春天永远在心里……

 
 
 

日志

 
 

青年初期(高中9)我们的声音去哪儿了——有感于儿子的作文《倾听》  

2016-01-25 18:33:04|  分类: 与子同行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2015年11月2日

青年期(高中9)我们的声音去哪儿了——有感于儿子的作文《倾听》 - 梦帆 - 梦帆

从每天早晨睁开眼睛那一刻起,到晚上熄灯休息,作为父母,我们一天要给孩子说多少话?恐怕每天说的话都够一篇中篇小说的字数。这些话里有日常絮语,有彼此闲谈,当然更有为人父母对孩子的谆谆教诲。我们希望孩子能记住自己的教诲,但这些教诲孩子是否如心如脑了呢?在这一点上,或许多数家长就失去自信力了。不信,咱们去看看孩子们的作文《倾听》:

周末,孩子带回一项作业:以“倾听”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这篇作文有这样一段提示语:一个谦虚好学的人,一个懂得善待他人的人,一个善于反省、自强不息的人,永远懂得倾听。倾听自然的声音,倾听美妙的音乐,倾听师长、朋友、同学真挚温暖的话语,我们共同在倾听中成长。以“倾听”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这篇文章好写,不用说别的,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了孩子多少有益的教诲!估计孩子会写在一件事件中,倾听我们一席话后的感悟和反思,我自信地想。孩子写完了,我悄悄走过去,忍不住抽出作文本来阅读。呵呵,不是倾听我们的话语,是倾听苏东坡的几首诗后引发的思考。我们与他仰慕的东坡居士,自然相去甚远。他的同学们会写什么题材呢?交流后发现,同学们有倾听自然之声的,有倾听音乐之美的,有倾听历史之音的,有倾听名人之语的,唯独没有倾听父母教诲的。作为父母,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不禁反思,我们的声音去哪儿了?

我们的声音流失在反复的唠叨中。面对孩子成长中存在的问题,面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我们倾向于不断重复,很多时候甚至一方说完了,另一方总觉得还不够,再作进一步“补充说明”正例、反例、过去、未来……于是,我们不自觉的滑入唠叨的泥沼中。除非刻意保持清醒头脑,否则即使自己意识到这一问题,也会习惯性的去重复。当“中庭月白树栖鸦”式的简洁明快变成“明亮的月光照在院中央,可以看到院中有一些大树,其中一棵大树上栖息着一群乌鸦”式的冗长繁琐时,你能期望它会产生什么效果?

我们的声音流失在成人的说教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用的口吻是“我当年……”、“这事你该……”、“你必须……”“你怎么又……”,这类语言背后的潜台词是“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我可以让你少走弯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但人是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我们的经历代替不了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走弯路,甚至需要跌倒,跌倒了自己爬起来才更有收获。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走弯路时,给他照照明,在孩子跌倒后鼓励他爬起来,在孩子迷茫时为他提供适当帮助。

我们的声音还流失在“自己人效应”里。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同样一句话,出自别人之口,尤其是自己崇拜的人之口,我们会佩服的五体投地,若出自身边熟悉的人之口,则不会引起我们的重视。正所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孩子来说同样如此。我们的教诲可能很有道理,由于说话者太过熟悉,身上缺乏相应光环,所以不被信服。若转借他人之口,效果可能完全不同。所以,重要的话不妨借助于孩子崇拜的“外来和尚”,可能会起到意向不到的效果。

了解了我们的声音去哪儿了,随时保持一份清醒,减少些唠叨,为孩子增加些体验机会,有目的有策略地与孩子交流,是否会多保留些我们的声音呢?

  评论这张
 
阅读(263)| 评论(7)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